于漪:上课是“用生命在歌唱”
发布者:望子成龙学校 发布时间:2015-10-07 阅读: 【字体:大 中 小】


于漪:上课是“用生命在歌唱”




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是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


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锻炼、情感熏陶、人格塑造为一炉,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


她是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时代人物”、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特级教师。


她坚守三尺讲台六十余载,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她是于漪。



师德风范 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于漪说过一段意义深刻的话,“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她与深厚的民族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既是于漪几十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当今倡导的语文教学中力推素质教育的一种崭新理念。


她把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聚焦在课堂教学之中。于老师常说,上课是教师“用生命在歌唱”,教师需“激情似火,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她执着地要求自己,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要把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直至终身难忘。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


教师要有育人的真本领,不仅身正,更要学高,于漪老师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评价。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象、传播,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熏陶感染塑心灵 教会学生做人


帮助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宏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成为于老师毕生的不朽使命。半个多世纪来,几十年的春风化雨,于老师用心“育人”是始终如一的,在她眼中,教育事业是培养下一代爱国主义的事业,也是爱的事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于漪就开始实施德育渗透学科活动,使教育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目标落到了实处。同时,她还注重增强学生“做人”的意识,今日学生,明日人才。学生一进校就向他们灌输“做人”的意识,把“学知识”和“学做人”结合起来,并千方百计把文字表达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自觉的行动。


于漪对每个学生都满腔热情。1975年,她带了全校一个最乱的年级,全年级11个班级,几乎班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经过于漪和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年级面貌发生根本改变。1977年,这个年级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的高考录取率达100%。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她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开拓创新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漪老师的一种追求,也成为于老师永不停步执著追求的内在驱动力。她认为,重要的理论反复学,深刻领会其实质;紧扣业务深入学,要学以致用;拓开视野广泛学,不断完善自我。


她一再强调,要做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在德、才、识、能方面自觉锻造。几十年来,于漪老师常说:“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我横比竖比,量别人量自己,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我觉得做老师最重要的是自己内驱的动力。”


为此,她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达到三个“制高点”,做到三个“瞄准”。三个“制高点”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始终把培养现代的合格公民放在首位,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到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战略的高度;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显示民族的志气和自尊,显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威力。做到三个“瞄准”,就是瞄准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瞄准国外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的教育,从严治学,发奋图强,教出水平;瞄准国内、市内兄弟学校的教育经验,博采众长,力求少走弯路,教出特色。


于漪老师五十多年教学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主张。


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都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于漪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她与众不同的创新思想。早在80年代,于漪就明确提出全面育人”观点。90年代初,于漪又撰文指出把培养“现代人素质”的要求率先提到了全体语文教师的面前,赋予培养目标以新的时代内容,不能不说是创造性的真知灼见。90年代中后期,于漪又旗帜鲜明在她《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育界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语文教育界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新一轮讨论,并使这场讨论最终在“人文性”上达成共识,写入了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初中、高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一生奉献 呕心沥血培育新秀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于漪老师深刻体会到,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未来希望在青年教师。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就是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象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这当中凝结于漪老师大量的心血。


在于老师所带教的本校青年教师中,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


于漪老师早已退休了,但80岁高龄的她,仍致力于教育事业。

近年来,于漪老师依然担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她在全国及上海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上海语文课改教材的审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体现、教师队伍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做出大量具体而卓有成效的贡献。


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发表后,于老师积极响应,她呼吁要从当前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重智轻德的重围中“突围”出来,教育要“育人”不能只“育分”。她在《要有一颗红亮的心》一文中写道:“心中绝不是只装着自己,而是装着他人,装着集体,装着国家兴衰,装着百姓安危,装着世界风云”,殷殷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她对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独到见解,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这当中凝聚着的这位终身奉献于华夏教育事业的老教育工作者的赤子之心。于漪老师获得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


于漪老师以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学艺术、宽广的育人胸怀、忘我的奉献精神,让自己的生命和历史的使命结伴同行,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本文来源:教师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