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倾听孩子在困境中的呼声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4-12-23 阅读: 【字体:大 中 小】


孙云晓:倾听孩子在困境中的呼声



教育新闻  孙云晓钟磬  2014-12-23




  如今孩子的成长遇到了什么困境?他们期待什么样教育?在12月21日举行的“教育的未来——孩子期待的教育”教育论坛上,知名教育专家孙云晓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4年12月发布的《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为依据,提出了“关心困境中的未成年人、倾听他们的呼声”的命题。


  当前,受到党和政府重点关注的六类青少年群体分别是:未就业大学生群体、网络媒体从业青年群体、民族地区民族青年群体、“留守儿童”群体、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群体、残疾青少年群体。调查中的很多重要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困境中的青少年真实的声音。


  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如烫伤、割伤、虫咬或者交通意外等,说明监护很不到位;另外,与父母分离造成的困扰,使留守儿童在情绪、心理、学习状况,和整个综合表现都处于不稳定状态。比如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60%以上在犯罪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犯罪,这说明我们普法教育是缺失的,没有让未成年人知道法律的界线,既保护自己又保护别人。另外,在未就业大学生研究中发现,他们“就业难”的第一原因是缺乏实践经验。因为从学校到家庭都认为功课最重要,而劳动不重要、生活不重要,这是观念上存在的巨大误区,实际上这是一种“反生活”的教育,造成孩子的发展很畸形,长大后缺少生活能力。


  面对这些问题,孙云晓指出,我们需要倾听并真正满足青少年的需求,比如:留守儿童特别需要有安全感,离不开父母,因此要加强父母的监护责任,加强他们安全的保障,呼吁制定法律法规,在孩子6岁之前鼓励母亲留在孩子身边;对于违法犯罪的这些未成年人,他们特别需要普法,需要法律的知识,否则他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从未就业大学生来看,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实践能力,这个问题恰恰是今天的青少年教育的根本问题。因此,在教育过程,从父母到教师都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就如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的三个方面:第一是分析性智力;第二是创造性智力;第三是生活智力。


   孙云晓认为,2015年教育的主题应该是“生活教育”,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所强调的。这需要两个层面的推进:第一是法律层面。目前,我们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像个宣言,它只是原则性的指南。比如,要减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一方面法律要鼓励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另一方面,城市的用工单位也要尽责任安置员工的子女;比如,如何界定实践活动与使用童工的区别应该更清晰等,要这需要建立起一整套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体系。第二,广大父母观念的改变也至关重要,因为任何法律都抵不上千家万户的实践。什么是好父母?让孩子仅仅会学习的父母只是半个父母,而让孩子懂得生活、学会生活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