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没有奇迹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4-12-13 阅读: 【字体:大 中 小】

第56号教室没有奇迹


校长传媒2014-12-10


  文|齐鲁晚报深度   记者 寇润涛 实习生 邵鲁文




  雷夫·艾斯奎斯,也许你还没听说过。

  但没关系,他就是那个写下《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全美最佳老师”。

  过去两年里,这个美国教师已经去了中国很多城市和中小学校,对着台下的中国老师和教育官员们,他说:“我在教室里很少说话,讲桌都没有,我只是在角落里站着,给孩子更多说话的机会,我教育孩子为自己学,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动情的演讲,以及“伟大教师”的说法,让他在中国持续地制造拥趸。雷夫就这样火了,尽管他在美国是另一番光景。


  奇迹是怎样发生的


  初冬的11月,美国洛杉矶好似还恋着夏天的尾巴,多穿一点都可能觉得热。然而,一次不足十分钟的会面却让王一菲(化名)寒意十足。

  王一菲在中国经营着一家国际教育交流中介公司。此次跨越太平洋到洛杉矶,王一菲是想见见自己心中的那位“神”—“世界上最有名的教师”和“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谈一谈她设想的合作:中国的孩子组团赴美实地参观、体验雷夫的教学。

  最让这些国内教育界“粉丝”热捧的,就是这位美国洛杉矶的小学五年级老师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

  该书曾获得国内一媒体评出的2009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之TOP10,虽然目前该书在亚马逊热销图书排行榜中排第2603名,但是线下销售依然火爆。

  2013年5月,在江苏举办的一场全省营销培训班交流会上,泰州市姜堰新华书店的一位代表说,在一次工作会议上,姜堰区教育局负责同志号召全区教师要认真研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会后,我们立即寻找样书、制作订单,在短期内销售4200本。”上述代表说。

  回忆在中国内地最初出版《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其责任编辑郑良苹依然记得,自己接手这本书时也深深地被雷夫征服。

  雷夫在书中直言不讳地说“标准化测验”是学校的梦魇,每周二下午的教职员会议是比化疗还糟糕的事。他还对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提出批评和质疑。

  透过这样的文字,郑良苹感受到了雷夫那股“崇高的责任感和无尽的激情”。

  第一次完稿,郑良苹建议在雷夫这本书的扉页加一段舞台序幕诗一样的文字:“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小学老师,用了他将近1/4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感动了整个美国。”

  郑良苹明白,一幕感动很多读者的舞台剧就要上演了,他需要一个幕布,拉出第56号教室的舞台剧。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在内地出版后,迎来了一些媒体的关注,雷夫的中国“粉丝”随之迅速壮大。

  王一菲多次研读雷夫的书,她说:“雷夫所提到的种种教育现象,在我们身边的学校中真实存在。雷夫敢于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完完全全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而我们呢?”

  早在2009年,台湾TVBS电视台的记者就专门探访雷夫所在的学校。当年的采访视频至今还在网上:在雷夫的第56号教室,学生一边演奏各种乐器,一边学习数学。有的在拉小提琴,有的在弹钢琴,有的在敲架子鼓……

  视频中,雷夫称:“这样教学,是让孩子知道怎么学,而不是学什么。”

  也许是明显区别于中国的应试教育,雷夫的理念成为一部分中国人眼中素质教育的代名词。

  两年“火遍中国”

  这不是王一菲第一次见雷夫,就在几个月前,雷夫受邀到西安演讲,她曾专门坐飞机去听。

  “当时主办方说2000张票早已卖光了,我就想,先过去再说。”抵达活动现场时已临近结束,不过王一菲仍非常兴奋,“全场2000多个位置座无虚席。”

  那次活动后,王一菲与雷夫简单进行了交流。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雷夫2013年3月25日在济南的演讲。当时,陈雨亭、王品木、程红兵等国内数十位人气名师、校长在山东会堂与雷夫进行了对话。

  那次雷夫中国行共有济南、武汉、苏州三站。日照的中学教师王燕(化名)在济南演讲活动开始前接到了学校的通知,“如果想去,每人要交680元的会务费,而且住宿、交通都自己付。”

  当时,日照正在推行新教育实验重点推进的项目,教育部门在全市征集了47位老师去听雷夫的济南演讲。

  王燕至今觉得在济南亲眼见到雷夫太幸运了,“我很早就知道雷夫,而且平时也在雷夫的书中得到了很多教育启发。”

  济南的老师宋宇(化名)也聆听了雷夫在山东会堂的演讲。

  宋宇来自济南一所在素质教育探索方面颇有口碑的学校,多年来,学校都号召老师把雷夫作为学习的榜样。

  与之前的多次演讲一样,在济南,雷夫把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理论又讲了一遍,现场的老师听得热血沸腾。

  其实,在2012年首次来中国内地演讲前,由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热销,雷夫就俘获了众多中小学教师的心。

  1981年,雷夫·艾斯奎斯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此后一直执教于美国洛杉矶霍巴特丛林小学的56号教室。

  《中国教师报》的李茂2003年翻译过关于雷夫的事迹,那是美国《教师杂志》对雷夫的一次采访,那时雷夫刚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成功无捷径》。

  李茂说:“我知道美国的教师也会遭遇独断专行,也知道他们正受制于标准化考试而倍感无奈,打动我的是(雷夫)‘在压力重重的环境下保持对学生的怜爱之心’,或许这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职业态度。”

  2012年3月5日,在北京新学校研究院、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当代教育家杂志社联合策划下,雷夫首次登上中国内地的“讲台”。

  两天半的时间,在北京、上海两地,雷夫进行了四场演讲、五场与中国老师的对话。

  《当代教育家》杂志总编辑李振村是当时雷夫演讲活动的主持人。

  在听了雷夫的演讲后,他说,“雷夫的生源不好,他的学生家庭背景非常糟糕,父母工作环境不好,工资也不高。他要应对每学期末的考试,要面对成绩排名的问题……”

  李振村发现,雷夫的这些困惑,中国老师也经常遇到。只不过面对这些共同的教育问题,中国的老师往往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职业倦怠,而“同样被这诸多难题困扰着的雷夫,却成为一位卓越的、让人敬仰的教育家”。

  共同的教育困惑和不同的解决之道,为雷夫在中国赢得了市场。短短两年时间,雷夫在中国内地“火”了。

  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纷纷邀请雷夫前来演讲,有的地方公开号召教师以雷夫为榜样。

  这期间,雷夫去了中国很多地方,所到之处场场爆满。2014年9月21日至23日,雷夫就先后在大连和重庆做了演讲。很多人像王一菲一样,听了一次雷夫的演讲后还想再听……

  刨根“全美最佳老师”

  正是雷夫在中国的“火”,吊足了王一菲的胃口。

  根据学校的地址,司机把王一菲很快拉到了雷夫所在的洛杉矶霍巴特丛林小学。

  一片很普通的美国教室,“不是很大”,这是王一菲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全美第二大小学”等曾经在书中出现的宣传语,与眼前的巨大反差,让她有点儿泄气。

  看到王一菲脖子上挂的相机,雷夫赶紧提醒她:“学生、教室、学校……任何地方都是不允许拍照的。”

  王一菲很不解,“随便拍学生涉及隐私、肖像权,但我好不容易来一趟,拍一些学校、教室的照片也不行么?”

  一位雷夫的同事小声“安慰”她说:“你已经很庆幸了,雷夫老师从来不让你这样的来访者到学校里来,一般都约在别的地方。”

  谈到王一菲设想的合作,雷夫说,他只想为中国的教师做演讲,不希望学生直接到“56号教室”体验。

  随后,王一菲粗略地参观了学校,而从踏入霍巴特小学到离开,她一共呆了不到十分钟。

  告别了雷夫,王一菲在回宾馆的路上见人就问:“认不认识雷夫老师?全美最佳教师?”结果,被问及的美国人都摇头:“没有听说过。”

  雷夫在中国如此出名,美国人怎么可能不认识?回到国内,王一菲第一件事就是向朋友们核实:雷夫到底是不是美国最佳教师。

  手机很快收到了回复:台湾教育界的学者称“没听说过,估计是商业炒作”,宋宇所在学校的校长也称“虽然多年以雷夫为榜样,但从没亲自到雷夫的学校去看过”……

  这让王一菲非常不安,“如此受追捧的美国教育专家,难道是我们自己打造出来的?”

  王一菲让正在读新闻学硕士的朋友小卢查查美国媒体都是如何报道雷夫的。借助在美国的同学,小卢很快将雷夫及其学校的基本资料及媒体报道找了个遍。

  关于“美国最佳教师”的称号,小卢发现,雷夫1992年获得的是迪斯尼公司颁发的杰出教师奖,这些教师获奖不是因为他们的成就,也不是由于他们培养了有成就的学生,而是因为他们创新的教育方法。

  王一菲在参观第56号教室时,雷夫曾指着贴在墙上的各个美国名牌大学的学生资料称,这些学生都是他教出来的。

  “雷夫教的是五年级学生,至于学生以后考入名牌大学,与雷夫到底有多大关系,这个很难说。”小卢说。

  小卢还查到,美国的确有一个国家教师的奖项“National Teacher of the Year”(年度国家级教师),这个奖项由总统亲自颁奖,也只有获此奖项才有可能受到总统接见。小卢认为,关于雷夫曾受到四任美国总统接见的宣传语并没有佐证。

  至于雷夫获得的英国女王MBE勋章奖项和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小卢从新闻报道中看出,获奖原因是雷夫带领学生参与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项目有益于英美关系,和教学成绩并没有关系。

  美国媒体曾这样形容:“说真的,没什么可大书特书的。”

  被鄙夷和被推崇的中国教育

  雷夫在中国内地教育界突然蹿红,并非没引起国内一些教育界人士的警惕。

  质疑的声音最早由扬州大学的教授朱季康发出,他在一个集中了很多学者的QQ群里问:“有人听说过雷夫吗?这个在中国现在非常红的所谓的美国最优秀的教师,为什么我在美国的网站很少查到他的新闻?”

  对朱季康的疑惑,2013年4月,上海海事大学教授魏忠就在博客中发布了《5分钟看清楚雷夫》,通过一系列数据图表进行了分析。

  朱季康发现,雷夫身处一个加州犯罪率高发的学区,讲授的阅读和数学课程评价虽然稍高于同类学区,但本校的教育水平并没有因此被带动,五年级的15位老师也没有从他的教育成果中得到明显效果。

  在魏忠看来,雷夫是一个普通的优秀教师,基本没有推广性。

  雷夫在美国的确没有“火”过。朱季康说:“我现在很怀疑他的中国行,背后是商业利益在炒作。”

  朱季康认为,优秀的经验需要交流,但是如果是一个优秀教师就可以在中国被捧上天,就有点愚民了。

  不过,少数人的质疑早已淹没在对雷夫的追捧大潮中。至于原因,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于洪波认为,目前社会上对教育批评的声音较多,“人们就向往着在一些国外教育专家身上找到‘灵丹妙药,而美国作为教育发达国家之一,必然成为国人学习的对象,“全美最佳教师”自然更受欢迎。

  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年2月,由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率领的代表团访问上海和武汉,想找到中国教育的成功之道。

  代表团成员大多是英国的数学专家和中小学校长。特鲁斯说:“希望能把中国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带回去,改革英国教育。”

  从2013年9月以来,已经有几十个各国教育代表团及参加教育峰会的团体到上海联系考察。

  为何外国人要来中国取经?“原因在于,上海基础教育的水准目前已经很高。”于洪波说,上海学生PISA测试已第二次名列“全球第一”:2009年首次参加阅读能力测试便拔得头筹,2012年再次参与数学能力测试优势显著。

  PISA测试是一套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用来考查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15岁青少年,是否掌握了今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其指标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经营杭州一家教育机构的刘松说,其实许多国内习以为常的做法,早已成了国外教育界人士眼中破解中国经济社会瞩目成就的“上海的秘密”。比如,中国学校注重教师培训、教研组集体备课交流,家长更多参与孩子学习过程,营造重视教育、尊重老师的文化等。

  然而外国对中国教育的“探秘”与中国对“雷夫”们的追逐仿佛在两条平行线上,缺少交叉。

  于洪波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十八大报告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我们的教育,我认为也应该有自信。”

  没能与雷夫达成合作意向,王一菲打算抽时间到美国多呆一段时间,好好研究美国教育的现状及优缺点。

  王一菲说,也许该冷静下来好好照照镜子了,中国教育不该仅仅是人们一味鄙弃的对象,它更需要的是认真研究与面向未来的积极建设。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