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灿:站定山里的讲台
发布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5-08 阅读: 【字体:大 中 小】


陈红灿:站定山里的讲台

站定山里的讲台

——记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三文初中校长陈红灿

    他始终坚守在全县条件最艰苦的大山深处,一干就是23年。回首这23年,8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累计教出学生1000多名,完成授课20000多节,帮扶贫困学生30多人。

  23年中,虽然很苦,但苦到舌根他也吃得消。因为,他总认为,肩上有乡亲们的寄托,辜负了他们,就辜负了良心。虽然也难,但难到极点他也扛得住。因为,他总觉得,眼前有学生们的期望,教不好他们,就背弃了责任。就这样,凭着良心,凭着责任,他站定山里的讲台,把人生雕刻进家乡的大山当中。 

  越是艰苦,越要干出样子 

  艰苦的环境,最能见精神、见干劲。1991年,他被分配到西文小学,开始了从教生涯。当时的学校就处在五个小自然村的中央,三面环山,一面临沟,校舍破烂不堪,四周荒无人烟,白天都令人心生恐惧。但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他就告诉自己,给了舞台,就要唱好戏。比不过条件,就比干劲;比不过基础,就比成绩。 

  有了这样的信念支撑,他白天在破漏的教室里,认真上课;晚上在高天明月的陪伴下,熬夜批改,一干就是4年,硬是将只有十几个娃娃的教学班排在了联区考试的榜首。学生成绩进步了,群众内心认可了,一切都在印证着一个道理:苦,没有白下的。 

  也正是因为他不怕苦、肯吃苦,领导于1995年将其调到了三文初中,压上了更重的担子——代初三化学兼班主任。当时的情况是,初带化学,毫无经验;学生流失严重,学困生占了多半;学校仪器短缺,演示实验好比天方夜谭。怎么办?华山一条道,只有迎难而上、破冰前行。没有仪器可以借、没有经验可以学。 

  记得在讲《实验室制氧气》一课时,由于一开始没有实验器材,他只好嘴上反复比划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一节课下来,他是筋疲力尽,学生是一头雾水。抽查了10个学生,个个只会摇头。显然,课是万万不能再这样上了。于是,第二天,他就骑上自行车去借仪器。没想到,跑了3个学校,竟碰了3个软钉子。他没有灰心,又跑到运城三路里初中去借。他们乡虽然与三路里镇相邻,仅40余里路程,但当时的道路坑洼不平,坡陡弯多,非上即下,地面的浮土很厚,骑自行车用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 

  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一次,他终于借到了仪器。当即不顾烈日当头,掉头便往回赶。谁知,刚到半路,老天就变了脸,大雨倾盆而下,浮土一下变成了泥浆,自行车别说是骑,就是推也推不动了。没办法,他只好一个肩上挂着仪器,一个肩上扛着自行车,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回到家中已是晚上8点多了。有了仪器,课是生动了、形象了、具体了,而经大雨这么一次无情冲洗,他病了长达一周。但令人欣慰的是,他的付出,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从他们一声声深情的问候里,他感到了无比的温暖和幸福,更增强了干好工作、当好教师的信心。 

  人毕竟不是铁打的。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冬季或天气突变,或有过敏源的时候,就会呼吸困难,咳嗽不断,一节课下来,头上直冒冷汗。最严重的时候,频繁而剧烈的咳嗽会憋得他满脸通红,几乎窒息。 

  面对学生,最需掏出心窝 

  一位名师曾说:“我的两个心房,一个装的是良心,一个装的是爱心。我扪心自问时,问的是良心;我倾情付出时,洒的是爱心。”对于这句话,他始终铭记。23年来,为了学生,他一次又一次错失为父母尽孝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奔波在通往学生家中的山间小路上。 

  去年农历10月14日,父亲被查出胃癌晚期,在市医院住院的日子里,前后50余天,而他在父亲身边照顾的日子不足三天。病重之际,父亲一直念叨他的名字,但刚强而又明理的父亲,总是一次次阻止了妻子打给他的电话。直到期末考试结束,他才把父亲接回家中照料,但当时父亲病情已经恶化,神智不清,腊月26便永远的离开了他们。他满怀悔恨地跪在父亲灵前。身为人子,未能尽孝,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2000年寒假开学,他发现班里少了一名同学,问及原因,同村的孩子说,家里的兄弟姐妹多,家长供不起她念书了。作为班主任,再有三四个月这届孩子就要中考了,怎么能让她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呢?第二天他就与校长顶着寒风,沿着崎岖的山路去十里之外的柳林庄进行家访。路上,他的气管炎发作了,呼吸困难,两腿几乎迈不动了。校长把他扶到一处石灰窑的工人住处,劝他原地休息等他回来,但他坚持在校长的帮助下,硬挺着来到了学生家里。家长非常感动,握着他的手说:“老师,谢谢你们!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这女娃子认识几个字就行了,我确实无力供她上学啊!”他和校长当即每人拿出一百元钱,塞给那位学生,并答应免去其学杂费。这位学生终于重返校园,学习更加刻苦认真,中考取得优秀成绩并上了稷山师范。 

  这些年来,他对所教过的每个学生,都建立了档案资料和联系簿,哪些是单亲家庭需要特别关爱,哪些生活困难需要及时帮助,都了然于胸。这些资料的获得,都是他自己一步一步走过山间小道的结果。无论寒暑,不避风雨,累积下来,23年,就是20多本记录,上千公里行程。他觉得这些山路就好比一条纽带,一头连着他,一头连着学生,中间则是师生间满满的快乐与幸福。 

  面对抉择,要能拿出定力 

  定力,就是烦到心乱能耐得住,喜到意满能看得淡。当了教师,注定清贫;当了教师,注定劳累。一个“穷”字,一个“累”字,时刻考验着他的意志,也考验着他的定力。 

  1999年,上级任命他兼任三文初中教导主任,事务更多了,人也更累了。当时,学校不少教师离乡进城,优生相继转学,财力、人力危机重重。他协助校长率领教师奋力工作,终于成绩节节攀升。但是,顾了公,顾不了私;顾了大家,顾不了小家。他家的庄稼荒了,老人照料不到了,工资收入也只够全家人勉强吃饱肚子。拼命的付出和微薄的收入,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这时,许多亲朋好友都劝他:“离开三文吧,别在那里干了。”家里人也希望他出去闯一闯。尤其是自2004年起,民办学校兴起,当时几所学校都以高薪及住房等优越条件,邀他加盟,工资是他当时工资的六七倍。一面是家乡的教育,一面是优厚的报酬;一面是家人的抱怨,一面是学生的需求。他茫然了…… 

  当时他的家境不佳,父母均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过的一直是捉襟见肘的日子。别人家早已是新砖房了,而他们兄弟四人还是挤在一个院子,一面土墙,四孔土窑洞,进了家门,一目了然。想想多年来只顾工作,而欠下亲人的累累情债时,他心中的愧疚不禁油然而生。好容易有了改变家庭困窘的机会,他又何尝不怦然心动呢?但是,面对一双双求知似渴、依恋难舍的眼神,回想起自己23年的诺言,他又一次站上了山里的讲台!因为他明白,学校虽有好转,但还是生源稀少、师资困乏、处境艰难啊。作为家乡的儿子,作为学校的领导,不能带领全体教工走出困境,不能撑起这方教育的蓝天,自己问心有愧啊! 

  勇于挑起如山的责任 

  三文地处万荣县最东端的稷王山腰,四面环山,土地贫瘠,十年九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世世代代靠天吃饭。近年来,人们纷纷外出打工,导致学校仅有几十名学生,且大多为留守学生。2008年9月,三文初中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学生转学的转学,辍学的辍学,学校一下只剩下20余名学生,教师人心惶惶,无心从教。在这关系学校存亡之时,他临危受命,被组织任命为校长。 

  面对学校残局,他带领教师顶烈日、冒风雨挨家挨户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到家里、到路上、到田间地头进行家访,反复为家长们阐述学校的办学思路及学生在本地就读的优势。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终于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学生们一个个又重返了校园。 

  学生虽然回来了,但相对滞后的硬件设施如果得不到改善,学生还是留不住的。为此,他一次次到乡镇、到县局,跑资金、争项目,一次次颠簸在三文通往县城的客车上。苦心人天不负,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2008年、2009年,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学校新建了130平方米的餐厅、藏书3000余册的图书室、理化生实验室,配备了3套移动多媒体,硬化了操场、马路,绿化面积占到了校园面积的35%,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硬件设施达到一流。亲身感受到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坐稳了,家长心里踏实了。学校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吃亏是福,直面大义与担当 

  一副古楹联说:“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从他当老师的第一天起,他就定格在吃亏上。23年来,班级最差的班主任,他一马当先;培养教坛新秀,他竭尽全力;资助灾区难民,他身先士卒;赐给各种荣誉,他拱手相让;遇到棘手问题,他以身作则......大家对他的评价是:吃亏他一个,幸福千万家。 

  在学校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情中,他最头疼的是初一年级的招生工作,至今2011年初中招生的一幕还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按照惯例,小考一完毕,他就带领全体教师挨家挨户做思想动员工作。当老师们回到学校向他汇报情况时,他大吃一惊,原来,家长都反映同一个问题:“陈校长的孩子走吗?”因为他儿子刚好也升初一,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城里的初中已提前和他联系,想让他的孩子去城里读书。家里人和朋友也都劝他:“你在山里还没有呆够,连娃都要陪你呆一辈子吗?让娃出去看看吧!”但他还是谢绝了大家的好意。他的解释是:如果自己的孩子都转学了,乡亲们还会留孩子在这里读书吗?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学校,谁还会对学校有信任感?于是,他立即决定召开了全体家长会议。未开会前,一个性格暴躁的家长在校园大吵大闹,说要见陈校长。他走到那位家长面前,握着他的手,面带微笑请他坐下,随后向家长们说明事情的真相,最后特别强调:“我的孩子就在咱学校读书,不转学,请大家放心!”今年,万荣电视台采访陈校长时,那位干仗的家长对着镜头说出了心声:“太感谢陈校长了,孩子交给他,我们放心啊!” 

  听到这些话语,他哽咽了,一股从未有的幸福暖流涌上心头。他也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做人,永远要明大义,勇担当;学校,一定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因为他要实现心中的“中国梦”——愿山村的雏鹰从这里启航,翱翔在祖国的上空。 

  23年来,他先后被评为县十佳教师、万荣县拔尖人才,市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河东最美教师”。但他深知,这些荣誉的取得要归功于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归功于全体教师的通力协作。荣誉既是对他过去成绩的肯定,更是对他今后工作的鞭策,他会用累不跨的精神、耗不尽的精力、干不厌的激情、折不挠的毅力,站定山里的讲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